本文长约5,200字
阅读需要11分钟
11月27日,电视剧《风吹半夏》开机。 该剧改编自小说《无重生》,以女性创业为主题。 讲述了20世纪90年代以徐半霞(赵丽颖饰)为首的中小民营企业家从废钢回收荒地起家,逐步乘上改革开放大潮的故事。 在漫长的创业岁月中,从“捡破烂”开始,到开工厂,开创一片新天地的故事。
影视剧中,废品场的徐半夏。来源/电视剧《风吹半夏》截图
与剧中赵丽颖饰演的长袖开朗、心思缜密的女企业家形象不同,很多人对废品回收从业者的第一印象可能是穿街过巷的三轮车,或者是扩音器。 带着浓重乡音的“旧冰箱、旧彩电、旧洗衣机”,或者是垃圾回收箱里成堆的纸板壳、塑料瓶。
青岛的垃圾收集工人(2011)。来源/央视《朝闻天下》截图
这种曾经活跃在小镇的垃圾收集场景,似乎已经渐渐远离了现代城市生活的边缘。 但事实上,20世纪农民工在城市各个角落搭建起来的垃圾回收网络,如今在市场和政策的引导下,逐渐成为高效有序的再生资源回收产业集群。 垃圾回收和环卫系统一样,成为帮助城市排放垃圾、开启新时代的清道夫。
世界上没有垃圾,一切都可循环利用
20世纪50年代,中华全国供销总社成立了废物管理总局,支持废旧物资回收利用行业的发展。 在供销合作社系统的领导下,我国已开始在国家层面建立废旧物资回收体系,统一安排废旧物资回收网点的种类、数量、价格以及布局和建设。
1957年,供销社在天津召开废品收购会议,计划当年斥资3.5亿元,收购全国范围内一切可以利用的废旧物资,如废钢、废橡胶、碎布、杂铜等,支持国民经济建设。 这个预算是根据上年废钢采购总额3.2亿多元提出的。 1956年,供销社收购的废品大部分用于工业生产。 收购的杂铜被冶炼成精铜3.8万吨,供给工业部门制造4.2万多台300千瓦发电机; 收购的废钢用于制造钢材38万多吨,用于制造750万台两轮双铧犁或7.5万台拖拉机。 36,000吨购买的碎布被制成纸浆,替代了200,000立方米木材。
建国初期废弃物较多,大力收购和利用废旧产品是增加工业原料的重要途径。 也是增产省钱的重要举措。 为鼓励人们克服“收废品麻烦、卖废品丢面子”的思维,逐步养成及时收废品、卖废品的习惯,全国各地大力推广废品回收行业,“ “无用变有用,一用变多用”等“变废为新”等口号,让“节约、节约、再利用”的理念在物质相对匮乏的时代深入人心。
1957年2月28日《人民日报》头版
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国家开始取消再生资源的计划管理。 1986年,国家计委下放废有色金属材料价格管理权,废钢收购价格由国家物价局管理。 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原本供销社体制下的废品回收公司业务量迅速萎缩; 另一方面,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和城镇化的稳步发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寻找生计机会,一部分农村人口占用了城市周边的荒地。 他们以个体工商户或工业园区带头人的身份,创办了废物回收业务,取代了原来的国有物资回收体系。
因此,在20世纪80、90年代的街头,人们经常可以看到拾荒者骑着三轮车,装载着各种废品,运往城郊的废品回收交易市场。 在废品中,最有价值的自然是金属。 然而,废金属不像纸制品和塑料制品那样容易磨损且体积庞大。 为了尽可能地回收人们日常生活中产生的金属边角料,当时城市里出现了专门回收牙膏皮的职业。
与现在的牙膏多采用塑料管不同,当时的牙膏外壳是铝制的,和易拉罐一样是具有很高回收价值的珍品。 回收牙膏皮的供应商通常必须掌握许多额外的技能——吹糖、涂糖和搅拌糖浆。 “废铁换糖果”的叫声也是当时孩子们最期待听到的声音之一。 三四管牙膏换来的不仅仅是一根麦芽糖浆,更是一整个快乐的童年。 对于父母来说,牙膏管也是绝对不能扔掉的物品。 由于当时人们使用的被称为“钢锅”的炊具是铝合金制成的,锅底比较薄废钢回收后去处,漏水的情况很常见。 割下一块牙膏皮来修锅废钢回收后去处,是家家户户的常见做法。 勤俭节约的必备人生智慧。
与此同时,垃圾回收的暴利也引发了一些行业乱象。 20世纪80年代,不少《人民日报》读者给矿业公司、半导体厂、建筑公司写信,希望有关部门加强对废旧物资收购市场的管理。 因为在废旧物资回收公司的废品仓库里,堆满了琳琅满目的“废旧”物资:未开封的整卷电缆、崭新的变压器、有用的机械零件……废旧物资回收部门简直成了小偷。 出售赃物的点。 随着政策法规的明确和完善,以及政府对非法盗窃、破坏生产设备、设备以及倒卖赃物、倒卖金属等犯罪活动的严厉打击,废品回收行业逐渐纳入轨道。依法管理,走上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道路。 标准化转型升级之路。
“拔地而起”打造行业蓝海
1997年,北四环外的朝阳区洼里乡十四队建成了北京第一个大型废品回收市场。 随着洼里镇的拆迁,废品回收市场集体搬到五环外的里水桥。 经过几轮拆迁,2003年,北京最大的垃圾回收站在北五环外的东小口村建成组装,直至2014年被拆除改造为现在的园区。 东小口管辖范围内的西小口路村长约1公里。 过去,道路两侧和临街的巷子里都设有不同类别的垃圾回收站。 560亩土地上建有900多个垃圾回收站,形成了以垃圾回收为核心的“小社会”。 超过30,000人在这里谋生。
拆迁前的东小口村垃圾回收站。来源/CCTV-10科教频道《讲述》截图
在东小口村谋生的垃圾回收工人几乎全部来自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光山、罗山三个贫困县。 每个商人专门收集一种废品。 他们都是靠废品白手起家,却走上了不同的致富之路。 2013年,央视《旁白》栏目历时半年拍摄纪录片《废村记录》,展现了收废员的两种生活轨迹——专门收塑料的乔春雷,一年只能挣1000元。大车,一家六口人的生活拮据; 掌握了废钢回收渠道的李晓丽,十年间就赚了数百万元。 在世纪之交城市建设的快速进程中,北京越来越多的建筑物被拆除和重建。 废钢回收交易量骤增。 发现商机的李晓丽在城市大规模拆迁建设中迎来了废品回收。 行业的黄金时代。
西小口路“中海融通物资回收中心”。来源/CCTV-10科教频道《讲述》截图
据《北京日报》报道,2006年,北京有近30万“捡垃圾者”。 他们有的在城市里闲逛捡废品,有的蹲在楼宇垃圾桶旁,还有的骑着三轮车沿街兜售回收品,被称为“拾荒者”,能“捡”到价值30亿元的垃圾。浪费一年。
正如电视剧《风吹半夏》中所展现的那样,垃圾回收是一个看似不起眼但实际上拥有巨大市场空间的行业。 对于发达地区来说是宝贵的“城市矿山”。 以买、卖为基础的废品全链条实现了从社区分类回收、到中间市场的精细分类和数量集中、再到终端回收的顺畅无缝衔接。
1998年,起源于德国的“循环经济”概念被引入我国。 循环经济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三大原则,体现了废物回收利用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发展经济方面的价值。 以江泽民同志2002年10月16日在第二届全球环境基金成员国大会上的讲话为标志,循环经济首次进入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层面。 废弃资源循环利用也成为一种被广泛认可的能够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双赢的经济发展模式,并因此被列为解决我国面临的资源与环境矛盾的可能途径。国家的经济发展。
如今,在“互联网+”背景下,网络化资源回收平台将资源回收行业与物联网相结合,通过配套要素的供产销链,实现再生资源的回收、运输、分拣、储存,完成功能齐全,结构稳定。 在回收、加工和信息化的各个环节,信息化、系统化的网络渠道赋予了废物回收行业新的生机。
我国“循环经济”建设。来源/央视《朝闻天下》截图
抵御城市病
工业化给城市带来了繁荣,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空前的提高。 但工业化也带来了工业固体废物、农业废物、生活垃圾的快速增长。 粗放的垃圾处理方式导致了土壤污染、水体污染、水质污染。 污染等一系列问题。 经过工业革命以来300年的掠夺性开采,全球80%以上的工业可用矿产资源已从地下转移到地面,以“垃圾”的形式堆积在人们身边,总量达数千亿吨。 每年以100亿吨的速度增加。 由于过去垃圾回收效率低下,这些城市的“富矿”并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反而演变成一种城市病——垃圾围城。
城市垃圾无处可放。来源/央视《朝闻天下》截图
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发达国家的环境政策日益严格,随之而来的是更加昂贵的废物处理成本。 因此,欧美发达国家选择“推卸责任”,将垃圾出口。 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工业化进程快速推进。 各种工业原材料短缺。 进口廉价的洋垃圾并从中获取原料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无奈选择。 据联合国统计,1995年至2016年的20多年来,我国每年洋垃圾进口量从450万吨增加到近4500万吨。 仅2016年,我国就接收了全球出口洋垃圾的56%。 他成了名副其实的“洋垃圾收集者”。
海关总署近年来大力打击洋垃圾走私。来源/央视《新闻30分钟》截图
诚然,洋垃圾的进口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短缺问题,但洋垃圾的长期露天堆放却对水源、土壤、空气造成了污染,不能用经济价值来衡量。 人工分拣和洋垃圾的拆解也对分拣人员的健康构成致命风险。 2017年7月开始,我国开始逐步实施禁止进口洋垃圾的政策。 洋垃圾终于退出了中国再生资源的历史舞台。
随着中国迈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第一步,拒绝以环境换经济,世界上许多同样“接收”洋垃圾的发展中国家,如马来西亚、菲律宾,也采取了类似措施,并没有采取任何措施。不再充当发达国家的角色。 付垃圾费。 这倒逼欧美等主要垃圾产生国加强自身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否则,《雾都孤儿》中描述的雾霾、垃圾围城的“城市病”将再次席卷发达国家。 国家。
《雾都孤儿》反映了工业革命后伦敦的故事。来源/电影《雾都孤儿》截图
过去,丢弃的东西常常被视为无用、恶心的垃圾和环境污染物。 然而,从资源利用的角度来看,垃圾可能是地球上唯一不断增长的可再生资源。 一个过程中产生的废物通常可以成为另一过程的原材料。 垃圾可能只是一种放错地方的资源。 人们常把工业产品的生命周期形容为“从摇篮到坟墓”,但从循环经济的角度来看,可以变成“从摇篮到摇篮”。
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大量的“废物”。 堆积的“垃圾”不仅占用空间、影响景观,而且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危害人体健康。 “废物”的回收利用,不仅节约了社会资源,减少了原有资源的消耗,也减轻了对环境的压力。
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变废为宝,变一用为多用。 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废物经过资源化处理后成为再生资源。 与一次资源相比,可再生资源可以节约能源、减少污染。 据测算,每回收利用1万吨废弃物,可节约自然资源4.12万吨,节约标准煤1.4万吨,减少垃圾处理场6万至10万吨。 每使用1万吨废钢,可产钢8500吨,可节约成品铁矿石2万吨,节约标准煤4000吨,少产炉渣1.2万吨; 每利用1万吨废纸,可生产纸浆8000吨,节约木材3万立方米,节约能源1.2万吨标准煤,节水100万立方米,减少排放90万立方米以上废水处理,节电600万千瓦时……
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是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再生资源产业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载体和有效支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 继续 土地在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尤其是在2020年全球气候变化协议《巴黎协定》实施举步维艰的关键时刻,中国主动提出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即二氧化碳“零排放”)的承诺,展现了保护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决心,进一步体现了大国的责任和担当。
历史上,垃圾回收产业曾是在国家战略部署下开展的民族产业,为工业和国防建设提供坚实的资源后盾。 同时,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发展,垃圾回收现在已经成为一个新兴产业。 垃圾回收诞生于物资匮乏的计划经济时代,成长于经济高速发展的改革开放时期。 如今我们已经进入生态文明社会,面临严峻的全球环境治理问题,我国主动向洋垃圾说“不”,努力推动国内回收利用。 资源产业转型升级为解决全球环境治理困境贡献了中国方案。 随着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更加受到重视,我国未来再生资源潜力巨大——废物回收也能成为一项成功的事业。
参考:
[1] 黄钦. 循环经济概论[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1.01。
[2]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2)
[3]北京日报:《“收破烂”往事》,2019年12月19日。
[4]马嘉丽:《我国再生资源产业发展历史、现状与阶段研判》,2021年9月13日。
[5]熊浩宇,杨伟,王俊石,张如月:我国禁止洋垃圾进口对全球固废处理的影响研究[J]. 工业安全与环境保护,2022,48(11):79-82+95。
结尾
作者 | 关鹤
编辑| 詹千惠
校对| 苗益奇
*本文为《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 欢迎读者转发给自己的朋友。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2sg.net.cn/2716.html